欢迎访问 路政通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路政法治

轮轨畅巴蜀 全域绘新景

时间:2024-10-28 文章来源:人民铁道网 作者:佚名

  

  轮轨畅巴蜀 全域绘新景

  

  ——铁路助力新时代成渝地区共建共享共赢纪实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铁路建设项目捷报频传:成渝中线高铁四川段首座隧道贯通,高速通道迈入建设新阶段;渝昆高铁渝宜段通车,川渝间新增一条强劲动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西南铁路正勇往直前、奋力奔跑。

  

  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积极服务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批批重点铁路建设项目安全投入运营,形成互联互通交通新格局;“双城经济”彼此融入、共同“出圈”,人民出行体验不断提升;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两翼齐飞”,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补网强链:打通梗阻 促路网提效

  

  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2006年,遂渝铁路通车,将成渝两地列车旅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左右。在这条铁路上,我国首次攻破了无砟轨道技术难题。

  

  2020年,成渝高铁完成提质改造,两地形成1小时交通圈。

  

  2021年,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设计时速为350公里,部分区段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

  

  70多年来,沿着“新中国第一路”的轨迹,一代代铁路人开山辟路,开拓创新,筑起万里通途。西南铁路沧桑巨变,正是中国铁路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生动缩影。

  

  铁路建设快马加鞭,“钢铁巨龙”驰骋西南。作为全国铁路建设主战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按照“开通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速建设“轨道上的西南”,填补西部路网“留白”,持续提升路网整体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铁路工程建设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宜宾临港长江公铁大桥项目创多项“世界之最”,亚洲最长单洞双线铁路隧道德胜隧道贯通,桥隧比超98%的复杂险峻山区高速铁路郑渝高铁重庆段开通运营……铁路建设者攻坚克难,将蓝图变为现实,以实际行动展现国铁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在人民群众热切期盼下,川渝两地多条铁路相继高质高效建成投用,四川泸州市、巴中市、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重庆涪陵区、奉节县、云阳县等西南多地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2022年底,新成昆铁路开通,大小凉山交通方式实现“新跨越”。开通以来,从普速列车到动车组列车,凉山群众的生活也在不断升级、幸福感不断提升。

  

  2023年11月、2024年8月,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镇江关至黄胜关段相继开通运营,川西北高原迈入“动车时代”,沿线群众畅享高质量出行的铁路发展成果。

  

  截至2023年底,四川铁路营业里程6471公里,其中高铁1874公里,铁路大通道纵横四川20个市州;重庆铁路运营里程突破2800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1100公里。

  

  聚焦“内联”“外畅”,川渝两地共建项目跑出“加速度”,多条出渝出川铁路大通道加快形成。2023年,成都局集团公司完成基建投资1114亿元,相较2012年增长75.37%。

  

  今年,四川铁路基建计划投资685.5亿元,计划投资额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在建里程居全国第一;重庆在建铁路里程超1000公里,计划形成“一枢纽十二干线两支线”总体格局。

  

  国庆假期,在成达万高铁全线近600个作业工点,近3万名作业人员坚守岗位,确保按期交付。火热的建设场景,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目前,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川滇段、西渝高铁康渝段等多条线路建设正酣,为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聚势拓能提供通道支撑。

  

  交通聚力:增进往来 助产业共融

  

  目前,成渝地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16个。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986.7亿元,占全国比重为6.5%,占西部地区比重为30.4%,已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巴蜀大地活力迸发,气象万千。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成渝地区交通运输的突飞猛进。

  

  近年来,绵泸高铁内自泸段、郑渝高铁、新成昆铁路、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成自宜高铁、巴南高铁、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渝昆高铁渝宜段等多条钢铁大通道飞架川渝。

  

  双核驱动,扩展外沿,成都局集团公司扩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铁路能力。2020年,国内首条跨省市环线高铁开跑,在成都、重庆、贵阳间搭建起快速交通网;2021年,成都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一期工程完成;2022年,重庆东环线开通,串联起重庆高铁、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

  

  以成都和重庆两大中心城区发展为“主轴”,川渝两地围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开展一系列布局。交通效能成为增进往来、产业合作关键所在。

  

  渝昆高铁渝宜段开通后,重庆西至宜宾最快48分钟可达。高铁直连,重庆和川南城市群攥指成拳,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速聚势拓能。渝昆高铁渝宜段的开通,将四川泸州、宜宾拉入“1小时朋友圈”,宜宾、内江、泸州、自贡川南四市实现快速通达。

  

  位于川南地区的四川泸州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对渝西川南的重点城市而言,渝昆高铁无疑是一条经济大动脉,既拉近时空距离,又加快川南城市‘融圈’步伐。”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方全表示。

  

  “酒城”泸州迎来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四川省泸州中茅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华敏锐地捕捉到滚滚车轮带来的商机与红利,他说:“如今从泸州半个小时就能到重庆,比汽车节省近2个小时,出行便利了,机遇也更多了。”

  

  同样地处川南的宜宾已拥有成自宜、成贵、渝昆3条高铁,飞驰的动车为当地拉来难得机遇。“万里长江第一城”彻底摆脱“一条腿走路”的窘境,形成水陆并进的强力发展态势。去年底,宁德时代、长安汽车、深蓝汽车合资合建的时代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在宜宾三江新区正式落地。高铁牵线搭桥,为推动重庆新能源汽车与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深化“联姻”,密切两地人员、技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迈入“高铁时代”的重庆市江津区实现了30分钟直达泸州、50分钟即达宜宾,跨区域合作更加便捷,逐步发展成为企业落户西南总部基地的首选区县。当前这里正全力引进一大批高质量、高体量、高效益的重点产业项目,借助良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川渝共建重大项目数量进一步增加,预计今年底将达到300个,为2021年的4倍多。可以预见,通达的交通将助力成渝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旅游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合作等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畅通经络:跨越山海 筑开放高地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成渝地区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

  

  自2021年成渝共创品牌以来,中欧班列(成渝)推进铁路货运量快速增长,去回程已基本实现均衡对开,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1.8万列,综合运行指标保持全国前列。

  

  班列开行过程中,铁路不断抓创新、谋突破,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践样本,为内陆地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成渝经验”。

  

  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形成51条成熟运行线路,通达欧亚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基本全覆盖欧亚地区主要货源地,为不沿边、不靠海的成渝地区搭建起四通八达、畅通全球的国际大通道。

  

  在中欧班列(成渝)带动下,成都、重庆两地围绕电子、汽车、机械等适铁产业特色打造的枢纽经济初具规模,通过中欧班列,成渝两地运输汽车整车、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助推企业将市场拓展至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尤其重视中欧班列的安全和效率,配空车到团结村站后,实现30分钟内送到货物线装卸,240分钟内装卸完毕、调度在30分钟内取出,重新安排机车,60分钟内挂运,以确保班列顺畅开出。”团结村站党总支书记郝宠见证着铁路推动重庆逐步跻身开放前沿。

  

  和中欧班列一样,西部陆海新通道也深刻改写着成渝地区的经济样貌。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前身——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在重庆启程。从重庆起笔的物流大通道打通成渝地区两地向海发展的“任督二脉”,激发高水平对外开放活力。

  

  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数据显示,班列开行以来,货物从重庆到东盟国家,运输时间从平均32天缩短到平均18天;成本更低,综合物流成本下降约50%。

  

  依托通道及班列优势,本地制造新能源汽车加速走出国门,远销海外。2023年,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输货物16万标箱、同比增长26%,货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1%。

  

  近年来,随着四川泸州、宜宾、攀枝花及重庆涪陵、万州、黔江等地纷纷开行国际货运班列,成渝地区物流活力奔涌。班列运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丰富了百姓餐桌,助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全球的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商品运送至中国广阔的市场。

  

  川渝“一盘棋”,铁肩担使命。四通八达的铁路大通道在巴蜀大地上延展,正为全域共兴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rail.com/rail/show-2020-54295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路政通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生物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路政通讯网 tx.luz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48523号-3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